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师大心晴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师大心晴
尾声
2012-12-20 13:04:53 作者:咨询中心 来源: 点击:44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尾声

刚进大学,一无所知,选择心协也只是因为那么一点好奇心,当然也庆幸自己可以有机会留在心协,这是一个双方被相互选择的过程。到现在,对她充满了感情,借此来纪念一下这将近三年的时光。
三年里,开心欢笑过,也愤愤不平过。但不论怎么样,心协始终是我大学生活里很重要的经历。她是我唯一参与的社团,也是我一干就三年的社团。确实,她没有我当初想象得那么美好,甚至是存在着莫大的差距。但是,也就是这么一年一年下来,越来越觉得实在地去完成一些事情,也是可以有所得的。就像原来写作课的老师说的,有时候不是看你所在的地方,而是看你所努力朝向的地方。既然觉得她不够好,那就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大家一起努力地让她更加优秀。每一个组织,本身都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,架子下面的所有成员才是她的生命力所在。成员们的不断努力才是社团不断发展的动力,她自己不会主动前进。当我们对心协失望的时候,其实不就表明了置于其中的我们干得不够到位。当我们在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力之后,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会让我们有挫败感和无力感。一次次地反思中,社团逐渐地进步,即使是很小的一步。参与过不少的尝试和创新,碰一鼻子灰的事儿也不在少数。学校社团很多,办活动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协调,更甚的是退让。所以,和大家一样,会情绪化地愤愤不平,觉得很不公平。看到每一位成员都在真诚地付出,身为心协的一员很珍惜这样的一个团体。干部换届的时候,犹豫着要不要去的时候,室友说“你要想一想,你这样在寝室之外还有一个团体不是也很不错,那种团体的氛围不是很好吗”。
大学里,没有参加过社团的同学或多或少是一种遗憾吧。在那里,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合在一起,一起干着我们怀揣着无限热情的“事业”。室友中有一个是《方远》的成员之一,《方远》每期的刊印费用都是成员自己出钱凑起来的。他们是一群对文学有着执着热情的人,即使没有名号没有报酬也依然能够找到维系他们的点。干过社团的人都知道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不少,一学期都会忙东忙西,因为它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社团人自己去完成。但是也就是这样的独立性让社团有着学生会等所没有的自由气氛,而这真的很吸引我。有些事,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,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。每一届的成员都在不断地坚持,在十年的坚持过程中相信每一届都遇到过困难,也正是在努力的过程里让心协可以走过十年的历程。每一次的活动大家付出都很多,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。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这有限的成员去撑起来,所有的成员都尽情投入其中。我们的辛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,只是为了我们是一个整体,对心协的感情让我们愿意付出。被说成效果不怎么样也好,被说成低调也罢,我们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一定要争取到什么,只是尽心就好。
四年的大学生活携手心协一起走过三年,时间挺长,感情也挺深。同样是在一个社团里面,每个人的收获却都不同,体会也自然不同。那一次和心协其他七位成员一起的暑期社会实践,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,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就会相互照顾,彼此的感情也就逐渐增强。由此觉得平时我们都在竭力思索如何有效去增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,每次所谓的内部聚餐联谊都不太尽如人意。那是因为在聚餐联谊中投入进去的只是玩心,不是真的去了解。当你真的参与到活动中,和别人一起搭帐篷、扛桌子、吹气球、贴海报等等,相互合作的越多彼此的默契度就越高,同时也会发现很多细节感动着你我。上学期刚开学的时候,遇到很多困难,当你看到有人隐忍地和合作的对方沟通的时候,会不会内心被触动?第十四届心理健康节开幕式,天气状况很不佳,当你看到大家顶着雨天布置现场的时候会不会感动?第十四届心理健康节闭幕式,500座里有些人为了布置现场忙得没有时间吃晚饭,你又会不会有所触动?会的,一定会的。所以如果你看到心协存在的很多问题,而就此否定她是否也太武断和不公平了?
我在心协的日子已经接近尾声,结束后对于心协我将是一个旁观者,期待着下一届接手的他们依然能够在心协找到归属感。归属感不是心协给予的,而是自己参与其中找寻得来的,是一种过程,不是一个结果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吴忆婷